限行尾号是:
 限行尾号是: 
当前位置:首页 >> 典型引路

典型案例入典范 府院联动解民忧

作者:     来源:     日期:2025年09月16日     点击:

      2025年1月,最高人民法院建设的多元解纷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公众开放,该平台收录了经全国四级法院和部委、调解组织层层报送评选、具有参考示范价值的案例,旨在为公众选择多元解纷方式提供指引。近日,高碑店法院报送的“杨某与王某土地租赁合同纠纷调解案”(入库编号:D2025-161-1-483-431)成功入选该案例库。该案通过法院指导司法所协同调解,针对土地租赁合同到期后租金支付与土地恢复原貌等争议,以多方联动、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等方式促成双方达成和解,最终纠纷得以实质性化解,彰显了基层多元解纷机制的有效性和指导价值。

案情简介

      2015年,杨某与同村村民王某签订《土地租赁协议》,约定杨某将位于某村的耕地租给王某种植绿化苗木,并约定了租赁期限及土地承包金。合同到期后,双方未通过书面形式续签《土地租赁协议》。王某实际使用土地至今,且未按期支付相应土地承包金,故杨某诉至法院,要求解除与王某签订的《土地租赁协议》,并将租用耕地恢复原貌,支付欠付的土地承包金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处理方式

法院收到起诉材料后,考虑到案件事实清楚,有调解可能,故征求当事人同意后开展先行调解。在查阅案件材料时,法院发现上述纠纷已经村委、司法所二轮调解,但双方均未达成一致意见。为找准双方主要矛盾点,法院主动与司法所沟通,了解相关情况,希望能够本着有利于乡村和谐稳定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,共同研究调解方案。经了解,王某因资金问题无法立即向杨某支付土地承包金,且因需要时间办理伐树手续,故短期内无法将耕地恢复原貌,双方争议焦点主要在履行时间上。为此,法院开展以下工作:
一是多方联动调解。沟通过程中,杨某情绪激烈,不愿作出让步。法院考虑到司法所工作人员已就本案与双方当事人多次沟通,于是联系司法所,邀请其参与调处,共同做好双方当事人沟通工作,合力促成调解。

二是促使换位思考。调解过程中,法院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先安抚当事人情绪,对当事人的处境表示理解,待当事人情绪平静后,再循序渐进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,理解对方所面临的难处。通过反复释明法理,使杨某理解王某确实存在支付困难,同时指出若通过审理方式解决,周期较长,耗费精力财力,本案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更为适宜。同时也让王某认识到其行为确已损害杨某经济利益,应当积极纠正错误,弥补杨某的损失。经过反复沟通,释法明理,最终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处理结果

杨某与王某达成和解协议,双方解除《土地租赁协议》,王某于签订调解协议之日起一个月内将土地承包金15000元付清,并将租用杨某的土地上的树木清除,将土地恢复原貌。目前,和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解纷要旨

本案系土地租赁合同纠纷。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最基本的权益,事关农业发展、农村稳定和农民生活,涉及民生之本。此类纠纷中,当事人往往会先向村委会、乡镇政府、司法所等单位寻求救济,因此,在调解过程中,可以联动司法所等基层单位共同开展调处工作,发挥其在当地的权威作用以及对村规民约熟悉的优势,不仅能迅速了解当事人诉求,消除双方抵触情绪,也能引导双方换位思考,寻求最佳解决方案。同时,法院发挥指导调解职能,强化释法明理工作,促推双方解开“心结”,达成和解,实质性化解纠纷。
高碑店法院将持续优化调解方式,不断提升调解效能,梳理总结类案多发原因,借助入库案例规则研究对策,从个案解决向类案治理转变,有效化解矛盾纠纷,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。




关闭】  【打印